----------------------------------------------------------------------
The original e-mail attachment "msg-30543-193.txt"
is on the list of unacceptable attachments for this site and has been
replaced by this warning message. Due to limitations placed on us by the Regulation of Investigatory Powers
Act 2000, we were unable to keep a copy of the original attachment. At Thu Jan 13 16:49:19 2011 the virus scanner said:
No programs allowed (msg-30543-193.txt)
鐵是維持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人體合成血紅素的重要原料,能輔助血紅素攜帶氧氣運至全身供給細胞利用。當鐵質缺乏時,當鐵缺乏時血紅素量不足 便會產生貧血。因此在一般大眾的認知中,鐵質缺乏是引起貧血最常見的原因。引起缺鐵性貧血的原因相當多,包括慢性血液流失(經血過多、消化性潰瘍、胃腸道 惡性腫瘤、痔瘡、血尿、咳血等)、吸收不良(胃切除術後、慢性吸收不良症候群)、生理需要增加(懷孕、生長期孩童)、素食者及長期捐血者,都可能引起缺鐵 性貧血。
除此之外,造成貧血的原因尚包含失血性貧血、營養性貧血及其他病因所導致之貧血。失血性貧血主要是因急慢性出血所導致,將採取醫療處置;而其他病因 之貧血,如地中海型貧血、溶血性貧血則是遺傳性疾病,補充過量的鐵劑並無法改善症狀反而會造成身體的負擔。營養性貧血是因營養缺失所造成的貧血,主要可分 為缺鐵性貧血、葉酸缺乏性貧血、維生素B12缺乏、營養不良所引起的貧血,其他營養素的缺乏則如銅的缺乏或維生素B6、維生素E引起的相關性貧血,這些都 可藉由補充適當的營養來改善貧血症狀。
貧血症狀常容易有疲勞、虛弱、暈眩、心悸、呼吸急促、蒼白、舌頭味蕾消失呈現光滑狀、口角炎、匙狀指甲、吞嚥困難、注意不集中、焦躁易怒、活動力差 等現象。因此,貧血容易被察覺到,但不可盲目的補充鐵劑或維生素,需經過適當的檢驗才能確知是何種原因所引起。均衡的營養是提供身體維持正常機能的原料來 源,在均衡的飲食條件下,搭配食物的補充才能發揮營養素的最大功效,找出真正導致貧血的原因「對症下藥」才是改善貧血的根本之道。
貧血者之飲食原則:
肝臟、豬肉、瘦肉(紅肉)、海藻、全穀類、乾果類及綠葉蔬菜均是鐵質豐富的來源,而其中動物性食物來源的吸收率又比植物性食品佳。
蛋白質是合成血紅素的元素之一,所以每天應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如:脫脂牛奶、魚肉、雞肉、豬肉、牛肉及蛋類等。
鐵質是造血的基本營養物質,多食用富含鐵質的食物,如肝臟、紅色肉類(如豬肉、牛肉)、乾果類(如黑棗、葡萄乾等)、深綠色蔬菜和強化鐵質的食物(如高鐵奶粉等)。
維生素C和銅可幫助鐵質吸收,所以貧血者應注意攝取是否充足,且最好能於餐後補充。如柳橙、橘子、檸檬、柚子、蕃石榴。
維他命B群中的B6、B12和葉酸等是體內製造血紅素所必須的營養素,葉酸是參與血紅素合成重要的原料,適當的補充葉酸可預防巨球性貧血的發生。平日可多攝食維生素B群含量豐富的食物,如牛奶、動物的肝、腎、心臟、雞蛋、酵母、瘦肉、深綠色蔬菜、豆類、全榖類等。
茶中的丹寧酸、咖啡中的多酚類,及碳酸飲料中的磷酸物質都會影響鐵質的吸收,因此進餐時不要以茶、咖啡或碳酸作為飲料,以免影響鐵質吸收,最好能以果汁取代。
預防缺鐵性貧血,除了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還要懂得選擇含鐵質豐富的食物。許多人對缺鐵性貧血有錯誤認知,以為吃鐵補鐵即可治癒此病,其實缺鐵性貧 血並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項徵候,相當多的疾病皆會引起此症狀。對缺鐵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及時補充鐵劑藥物,如葡萄糖酸亞鐵、硫酸亞鐵、人造補血藥 等。
文■ 翁雅琪 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