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素食人口多達數百萬人,衛生署首度推出「素食飲食指標」。專家提醒,素食料理易多油、調味過重,反成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危險因子。
另外,素食者常擔心維生素B12、葉酸或鐵質攝取不足。不過,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楊淑惠說,過去調查發現,國內素食者體內維生素、礦物質含量,與一般葷食者差異不大。
以新版國民飲食指標為基礎,「素食飲食指標」建議,透過粗食、當季新鮮食材攝取足夠維生素、礦物質,且因全穀類、豆類蛋白質組成不同,兩者一起吃可「互補」。
楊淑惠提醒,吃深色蔬菜及菇藻紫菜類,可取得足夠維生素B12。由於素食者無法從肉類攝取鐵質,應該在餐前或餐後半小時內吃水果,透過維生素C增加鐵質吸收率。
楊淑惠提醒,為了增加素食食物口感,烹調時易「下重手」,多放一些油、鹽或糖,增加罹患三高風險。她建議,以蒸、煮方式代替油炸,減少調味濃重及精緻加工食品,尤其是素食加工食品,常以大豆分離蛋白、麵筋、蒟蒻或香菇梗等,加工製成「仿肉」,恐因此吃進更多食品添加物。
目前分類:素食 (2)
- Jul 15 Fri 2011 23:17
專家提醒:素食多油 小心三高
- Jul 04 Mon 2011 22:35
少鹽少油多樣化 素食也能吃營養
「We are what we eat」 是句耳熟能詳、意義深遠的一句話,也代表著飲食與健康間的重要性。素食在世界各國蔚成潮流,人口也愈來愈多,各國積極推行「一周一天蔬食日」活動,坊間亦出現許多以蔬果為主的餐食與餐廳。
植物與動物一樣,均可提供生長及健康所需的必需營養素,但植物性食物熱量較低、不含膽固醇,含有較多及較佳比率的單元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抗氧化維生素,例如維生素C、E及維生素A的先質,類胡蘿蔔素等、礦物質、膳食纖維與植化素等,有利於體重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及某些癌症的發生風險。
豐富的礦物質,例如鉀、鎂、鈣等含量,有助於維持血管彈性、心臟功能及血壓調控等。含量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腸道的負擔、病變及便秘發生。
但不同顏色的食物還有其特別的營養素或物質,例如深綠色含較多的鎂、鈣、鐵、維生素E、葉酸;橘黃色含豐富維生素C、紅紫藍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及花青素、多酚類等;白色則含有豐富的鉀、硫;菇蕈類則含有多醣體、鍺等。此外,植物性食物通常生長周期短、碳排放量低,有益於身心健康,也有益於環境保護。
素食應該是簡單、自然、粗糙、均衡的飲食方式,台灣吃素民眾愈來愈多,但往往有些錯誤的概念及認知。吃錯素食也會造成健康風險,健康素食的基本原則為: